雲中客
我暱稱叫做什麼,不關別人的事吧?劉大師本身就是各神秘的人物,這不可否認,光是看他教授學生的內容,
就可以得知一二.徐紀先生有很明顯的五行勁影子,難道你們沒有發現嗎?把徐跟蘇兩位先生的內容,拿起來比較
,或許你們可以看到他們某些地方都會很類似.比如大蟒纏身,這兩人的肩膀都會向上翹起,這就是劉大師說的
勁道發出,脊椎打直,然後又恢復沉肩墜肘,跟我們通背一樣.
比較晚期的學生,身體不會一弧一直,這是很明顯的不同.我有看過梁紀慈先生的太極老架還有砲捶.打起來雖然
看得出有參雜八極勁道,但是還是威力相當十足.我看鄭先生的示範,類似的動作看得很多,而鄭先生你的東西跟
柔道空手道的動作幾乎一樣,似乎看不出來八卦的擰,轉,履,迎等手法.八卦不是一昧的帶,領,拉而已,勁道還必須
要注於脊;融乎丹田源於走轉,利用走轉的方法將丹田勁依照逆行的螺旋方式打出,所以這時若用拳,必定會阻礙
身體氣血的流行,因此用掌最能打出貫穿敵人身體的螺旋纏絲勁.腰胯還必須一順一逆的向攻擊方向行動,上面的
螺旋勁道屬逆行,下半身的勁道屬順行.這樣打出來的勁道就是一各圓.依照經絡運行的方法來看,上半身與下半
身的氣血運行剛好相反,而八卦掌剛好就是符合這種練法的最佳例子.其他的拳種除了太極之外,幾乎沒有拳跟
八卦一樣走反勁道,自己本身就是順逆兼具,打人當然也就是纏絲不斷,源源不絕.
本人也曾練過10幾年的八卦,我老師就是香港的鄧昌成老師,但是我最感興趣的則是陳太,練習八卦掌讓我在
太極的看法上有更大的幫助;內家拳法的理論大致上相同,如果從內家的觀點來看八極,劉大師的八極比較接近
通背還有劈掛.如果你們要看劈掛,可以看看郭長生系列的劈掛掌,運動脊背來達成鞭的打擊勁道,與通背摔拍有
異曲同工之妙.若要談氣,則氣有不同樣的練法.大部分的武術家練的是武術氣功,但是武術氣功著重在丹田氣,
比較少有全身顧及的練法,因此練完之後尚有所謂的拍打功.
所有的氣功脫離不了下丹的練法,進而進入中丹,上丹則是因為修行者才會使用,武術家不用.不少武術氣功練久會上火,因此血壓升高對武術者來說是各很難脫離的結果,所以我比較建議練八卦來代替氣功練習,或者用八卦
來散去過多的餘火,不散則日後必有重病.至於霍家的八極是原本型態的八極,霍家的八極不少地方是劉氏八極
所不及之處.霍家八極的形較為沉重,從經絡的看法來說,他們練的是腎氣較多,因而對自己身體的內氣循環有很好的幫助.霍家的八極易勁經我曾完整的看過八趟,但是我覺得不需要練到八趟,因為現在人的時間沒那麼多,
前面三趟練完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易筋經的練法就是在增強下丹的氣,還有通過低姿態的練習,加大心肺能力的練法.將易筋經的功力養成後,配合
八極的招數,打出來自然力氣勁道勝人一籌,威力當然強大.有得必然有失,李書文晚年精神充沛,就是得自於本來
的八極練法,後來改變打法與練法,讓打擊的速度變快,自然就會捨棄本來那種沉重的打法.但是,我說但是,霍家
也有五行勁的練法,就是藏在易筋經裡面,這點我曾問過祝天京先生的弟子,不過他們不說五行勁,而是八極五行
六合法.我記得劉大師的八極拳圖說裡面有提過這名字,所以霍家跟劉大師都有基本相同的東西,但是後面的打
法變化就是在李書文晚年的取捨中成立的.所以,李書文上下傳承系列的,確實有基本相同的五行勁道打法,我想
這應該是羅曈李雲表系列八極的特色.而李書文就在原本的五行勁道上面再加上易筋經的練法,進而改成霍氏
八極與後來大家看到的劉氏八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