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由蘇先生的六大開來研究起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2 13:26 編輯

誠如穎叔張哈所言:
招式名稱
那好像是蘇老自己照動作編的
其實

「浮樓開」就是「貼山靠」
「纏身開」是「大纏絲崩捶」
「纏砑開」是「塌掌」
「提肘開」是「猛虎硬爬山」
「按挑開」是「挑打頂肘」加上「左右攔捶」。
「下盤開」是「虎撲」

只是蘇老師的塌掌動作還有加一個小寸捶
(右手塌掌後右腳直接上步衝捶)
大纏絲崩捶又多加一個崩捶(大纏絲=>崩捶=>崩捶(第二個有纏絲勁表現))
變成有點像連環拳中的動作(千斤墜=>擠身靠=>崩捶)
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其他都差不多

從蘇老師自訂的名稱來思考
有時候對六大開也可以有新的想法,或是更細膩的勁道使用。


蘇先生的六大開和目前武壇通用的六大開,非常相似,要把兩者並存,
其實很不好表達之。
為了免遺珠之憾,我就重新把蘇先生的六大開拳再研究一次,
再來思考寫法。

蘇先生的光碟中所載六大開拳,以六個部份來組成。
第一部份:片頭猛虎硬爬山的示範。這個示範其實在蘇先生的網站上就有說明了,
                                             我曾轉載在拙著小八極拳全組手中第47頁。
                                             但本碟和書中所載在第9式磋步提肘式後,左右手互
                                             錯了。

第二部份:六大開拳真藝:附一段歌訣:
第三部份:六大開運氣法:附一個六芒星。
第四部份:六大開拳解說:
第五部份:六大開拳實戰用法:
第六部份:六大開拳對練:                                 


        

第一部份:片頭前的猛虎硬爬山的示範。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2 13:32 編輯

第一部份:片頭猛虎硬爬山的示範。
這個示範其實在蘇先生的網站上就有說明了,

我曾轉載在拙著(大展)小八極拳全組手中第47頁。
但本碟和書中所載在第9式磋步提肘式後,左右手互錯了。

這是該內文的轉載。
附:蘇昱彰先生八極拳秘芨真本-猛虎硬爬山之真實
         授傳揭秘,使用本文者請註明出處,我負文責任,外人參考無益處,信心不純。

猛虎硬爬山是八極拳最出名招式,
  因為神槍李書文師爺用這招式,打遍天下無敵手,
  他也是近代締造武術從不失敗,影響武林界的最主要歷史人物。

如今這招式各色各樣,各說真傳招式,

      什麼孟村自稱掌門人吳連枝(澎風獅),長春系統天津系統等等,都不同動作,
就像劉雲樵師父門生們,從他過逝十年後的今天,也各有千秋各有所異,
  在外國常有人問這,也不相信這麼簡單幾拳天下無敵,
為釋其真絕招,護本門聲譽,特別公開讓自己門人明其真面目強練習,而得真
  髓,
不像外面公開本招內容那樣,猛虎爬山不但用腳也要用手掌爬山,

下面是劉師父授教"八大招式"內之猛虎硬爬山動作,是秘傳絕招謹教真門生弟子。
拳意歌訣
猛虎爬山前後走,前進連環拳掌肘,
提籠換步捨身後,拔前擊後伏虎手,
硬爬山崖運虎爪,上爬後爬手劈掛,
捨身步法爬山步,雄虎上山氣蓋世。

開門手:
提肘開

運氣勁:
腎水三才氣







1. 熊形提籃式


2. 上步左搭手


3. 撩陰手蹬足


4. 殿步左沖捶


起式陰陽兩儀式上步獻肘看八方左心肺連右腎肝脾胃擰旋歸中央
搭手往前左心氣脊椎開合左右提撩陰蹬足開手式左心右腎乾坤運

殿成聲拳藏腕下吸氣提肛腰弓縮寸捶肝氣助碾步胸脅開合木勁來





4-a


5. 趕步左捅捶


5-a


5-b



猛虎爬山第一步前足往前後足跟出拳不回續勁狠步法奧妙拳不老







6. 捨身步衝捶


6-a


6-b


6-c


捨身步法往後回一寸縮退十尺追猛虎爬山往後退後足一蹬上丈岩









7. 熊晃頂心肘


7-a


8. 連環爬面掌


8-a


熊形晃身向前邁步法綿綿勁續追肘捶追前長捶回爆發勁腎下沉墜



虎爪出招一肘間連擊鷹爪全臂力手臂掌指硬上山挖地碎石勢虎威







9. 磋步提肘式


9-a


10. 背後暗取寶


10-a


磋步向前全身勁提肘亮掌守勢靈五行合一歸丹田虎待撲食神意全


閃步邁前捨身意
劃掌暗擊往下取
毒手一招救命裏
水火相盪現真氣






11.虎撲擒拿手


11-a


11-b



餓虎擒羊送懷裏虎坐掌落來勢雄三才氣脾胃連繫五行三才合一起








12.擰身伏虎式


12-a


13.轉身右搭手



虎腰擰旋生威風爬山蹬足爪穩身沉骨盪臀伏虎式熊掌虎爪古傳藝



據大陸的中華國術論壇網路上isloto說:
該派猛虎硬爬山開頭的拳架有點暴力,
但接下來一連串的沉墜勁十字勁的使用,
此式打起來並不快,但還有一連串的蓄勁而且還要加上腎水三才氣及及沉穩的震腳及心訣,
也就是在學習猛虎硬爬山之前要先學會五行發勁八極易筋經劈掛掌丁字八步式金剛八式開門拳小八極拳大八極拳
如此發勁才不會像跳舞一般。

我曾在(逸文)八極連環一書中第067頁六、馬步衝捶及
            (大展)小八極全組手第043頁(二)黑熊盤肘中討論過,
1、爬山手和扒沙手之別。
2、霍家的猛虎硬爬山由霍文學所演示的只是(見:八極連環第068頁)
       1、左手扒左腳抬膝邁步,2、右手扒右腳抬膝邁步,
       3、左手扒左膝抬膝邁步。4、右手中段塌掌。
        歌訣:(見小八極拳全組手第044頁)
     「雙手開口拳、進步直向前、出手奔眉邊、消在打中含、
         看位在肘彎,力行劈且圈,沉墜勁莫忘,雙手動輪番,
         虎動爬山急,功在腰裏邊,八極鐵砂掌,臂扑重如山。」

可見蘇先生在前面所說:「猛虎爬山不但用腳,也要用手掌爬山」。
原來猛虎硬爬山是「手扒,腳爬」。
似乎是有一定的價值。

但我不相信他所說的「猛虎硬爬山」是一套13式的拳套。
因為傷人的招式,一定要很簡潔才成。

如果一定得把蘇先生的貢獻一併承認,思考進去,
那麼會不會「猛虎硬爬山」這一招是由他所說的那一個13式套路中所節錄出來的呢?

採這樣一個折衷說法,當然比較圓融一點。
但這也只是猜測而已,真象還是不清楚。

不過真偽雖不知,但已無礙於「猛虎硬爬山的用法」。
因為都能用,而且用起來也各有千秋,
都很好用呢!
就當它是各家體悟所得吧,
都能很好的詮釋猛虎硬爬山這個招式。
        
人言:頂、抱、掸、提、胯、纏。六大开六个字。
我不赞成把六大开具体成招式,六大开六个劲,頂劲、抱劲、掸劲、提劲、胯劲、纏劲。
简单举例“纏劲”
纏劲,不能简单理解为大缠小缠。这样理解大错特错了。纏劲在八极拳里面无处不体现,不是大缠小缠这种表象的东西。“纏”身体内动,旋转也,扭曲也。頂劲、抱劲、掸劲、提劲、胯劲都离不开纏丝劲。其实八极拳一开一合无处不缠丝。
又如“掸”
本人倾向于“掸”。而不是单,如是劲不会是单,应当掸合理,掸劲鞭劲也。如掸尘撩阴,合子手等无不体现出鞭劲的特点。拳理讲拳不出双,不绝对唉,封打连封带打既双也。
“抱”
“抱”合劲也,八极拳的合劲其内在的是以纏丝劲为本,臂合为抱,体合也为抱。劲由外而内为抱也。面很广。抱劲就臂耳言多为双也。
“胯”
胯劲者弓劲也。胯之一松一弛,不完整也,又有纏丝劲其内,旋转也,扭曲也。胯一弛是抱劲唉。。。。。

其它不一一讲诉个人看法。有六大开是必有六大合。其实开既合,合既开。
前人叙述六大开言语较少,给后人留下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不建议专门为六开出书立传。或有偏颇疑惑后人。给后人留下一点空间去体悟和感悟吧。
鄭老師
假如晚輩沒看錯
猛虎硬爬山這招
蘇老師是混合了台灣「普傳版」猛虎硬爬山的「兩拳一肘」
再加上他所謂的「丁字八式」中的「伏虎」

其實蘇老師的丁字八式就是金剛八式
內容一模一樣
只是蘇老師的伏虎手法較花俏
在晚輩眼中看來
有點螳螂拳的影子......

蘇老師是把金剛八式的伏虎和猛虎硬爬山結合在一起了
我是不知道蘇老師這樣做的用意為合
我很贊同鄭老師的話
「絕招」簡單一點比較好
不過
假如以「連招」的角度來想
或許練是這樣練
打架時搞不好前面兩拳一肘沒出完敵人就被打趴了也說不定
要不然就是......
就像某位武字輩的老師跟晚輩說的
這一切都是宣傳吧......
本帖最後由 潁叔張哈 於 2009-6-12 17:23 編輯

其實
晚輩還有另一個疑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fw-Xi8juU

影片中這位李立德老師
是學習蘇老師八極螳螂武藝的
現在台灣這邊負責人好像是他(我有點忘記是不是)

他們的小八極和大八極我都看過
變得非常不一樣
除了招式有多(重複而已)
整個發勁運勁的感覺都......和我們「普傳版」的不同

晚輩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以我的身分
我是沒資格去批評什麼
但李立德老師拳中有些很奇怪的地方
這是也是蘇老師教的
不知鄭老師您的看法是什麼?
我周六日比較忙,
改日再回答您。
不好意思。

歡迎常來發言。
        
人言:頂、抱、撣、提、胯、纏。六大開六個字。
我不贊成把六大開具體成招式,
六大開六個勁,頂勁、抱勁、撣勁、提勁、胯勁、纏勁。
簡單舉例纏勁
纏勁,不能簡單理解為大纏小纏。這樣理解大錯特錯了。
纏勁在八極拳裏面無處不體現,不是大纏小纏這種表像的東西。
身體內動,旋轉也,扭曲也。
頂勁、抱勁、撣勁、提勁、胯勁都離不開纏絲勁。其實八極拳一開一合無處不纏絲。

又如
本人傾向於。而不是單,如是勁不會是單,應當撣合理,撣勁鞭勁也。

如撣塵撩陰,合子手等無不體現出鞭勁的特點。
拳理講拳不出雙,不絕對唉,封打連封帶打既雙也。



合勁也,八極拳的合勁其內在的是以纏絲勁為本,臂合為抱,體合也為抱。勁由外而內為抱也。面很廣。抱勁就臂耳言多為雙也。


胯勁者弓勁也。胯之一松一弛,不完整也,又有纏絲勁其內,旋轉也,扭曲也。胯一弛是抱勁唉。。。。。
其他不一一講訴個人看法。
有六大開是必有六大合。其實開既合,合既開。

前人敍述六大開言語較少,給後人留下了充分發揮的空間。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所以我不建議專門為六開出書立傳, 或有偏頗疑惑後人。
給後人留下一點空間去體悟和感悟吧。
Guest from 222.168.18.x 發表於 2009-6-12 13:54
有一篇吳氏的文章,也是持同一看法。
認為六大開是六種勁道方向。有開就有合的觀點。
改日我找一下也放上來。

其實六大開已出過書了,
首先是長春八極拳的張先生就出過日文版的六大開。內容就是八大開的示範和用法。
再來是台灣大內八極拳的金教官,也出過六大開套路書和用法解說。
台灣八極螳螂拳蘇先生出了六大開拳的光碟片。
台灣格鬥八極拳的我,也出過六大開套路書,內容講述手法中的拍位,以撩陰掌二十例為示範。
綜合以上出書的單位都是屬李書文大師系的血脈所傳。

後來發現各家對六大開的見解分歧很大,
所以想來一個總的整理,把各家看法,順便仔細參研一下而已。
即然都下功夫研究,就順便把研究成果分享武友而已。

您的意見我充分了解了,
謝謝指教。
        

就是這篇。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4 23:11 編輯

  六大開的諸家討論 1 第一頁第十樓。
六大開
六大開是六種不同方向的力之合力,八極拳的每一個動作,無不體現六種合力。
發力時,必須講究字,利用身體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之八大部位左右陰陽變化(以重心為軸)來完成六大開(六種力的合力)。
這種完成動作的做功過程稱為六大開
落地成招,即是八大招,也就是無極純陽式或者無極純陰式。

   
但是,六大開落地成招的演化過程,是兩儀的變化過程。八極拳的每個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其變化過程即是從無極開始,到有形、到無形的變化過程。

   
六大開、八大招,不是套路,也不是具體的招數或招式,而是八極拳技擊之術的變化理論。這種理論孟村吳式八極拳門一向多不外傳,有這樣一句拳諺:甯教幾路拳,不授一句言。所謂一句言就是拳理。因此,在八極拳的發展史上,有說六大開是套路,八大招是八個招數,均是誤傳。六大開、八大招絕不是套路也絕不是絕招,任何武術沒有絕招,所謂絕招都是相對而言的,是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拳譜載沖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沖天炮是進攻性的招數,閉地肘是防守性的招數,合手是攻防兼用的招數。這三種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和變形。

   “
六大開拳拳譜有載: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胯合練單陽打,順步腰身變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下傳。六大開拳這個套路是對頂、抱、單、提、胯、纏的闡述,不是六大開理論。
   
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方向力的釋理如下:

   
頂:頂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的發力,它是利用身體的某部位(八大部位)向前後、左右、上下直線的支撐、衝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用來防守的發力,與頂力方向相反,力相等,發抱之力時,以頂力相符,以保持身軀平衡。

   
單:單力是八極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象鞭子抽打過程一樣,無具體發力的方向,靈活多變。但發力時,身軀需下沉,以保穩定之態。

   
提:提力主要是向上或斜上方發出的力,如降龍式。身體移動時,只要一抬腿,一抬腳,就是提力。但八極拳用腿時,腳不過膝,近身靠,身軀同時下沉。

   
胯:胯力是利用身軀重心為軸,正反旋轉下沉併發力,有裏別(肩胯)外胯(腰胯)之分,裏別旋力向內。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離心力

   
纏:纏力是彎曲橫向發出的纏繞之力,多用於上肢與身軀配合,如八極拳法的大纏、小纏、抱絲纏,進、退以防為主的技法,身軀似蛇似龍,威力無比。

   
以上是六大開單一每一種力的分析,在身體上只用一種,不能稱其為招數。即是六力合一,在八極拳技擊之術中,講究手、眼、身、法、步。只有手、眼、身、法、步有機配合六大開之合力,使意氣力合一,才能完成技擊之術的目的。六大開僅是意、氣、力合一之一的力。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5 13:20 編輯
其實
晚輩還有另一個疑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fw-Xi8juU

影片中這位李立德老師
是學習蘇老師八極螳螂武藝的
現在台灣這邊負責人好像是他(我有點忘記是不是)

他們的小八極和大八極我都看過
變得非常不一樣
除了招式有多(重複而已)
整個發勁運勁的感覺都......和我們「普傳版」的不同

晚輩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以我的身分
我是沒資格去批評什麼
但李立德老師拳中有些很奇怪的地方
這是也是蘇老師教的
不知鄭老師您的看法是什麼?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12 17:21
就招式上而言,和這個很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oHegnras


我不知道您指的奇怪地方在那裏,
招式上是大同小異,但有些地方可能省略一點,但也可能是教學者的武學見諦不同之故。

至於發勁,我們發的比他還要猛脆而熱些,我把八極拳歸類為火性拳種。

比較像劉大師十周年慶時,徐紀先生所演的小八極拳(按:該VCR我沒找到),
發勁都是短捷快猛的連發,我猜是早期風格吧,
反正和現在武壇風格相差很遠。

現在的風格,是葉啟立先生的影子居多,
又沉又緩,慢慢地一招一式的打。
        

同意您的看法。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4 23:38 編輯
鄭老師
假如晚輩沒看錯

猛虎硬爬山這招
蘇老師是混合了台灣「普傳版」猛虎硬爬山的「兩拳一肘」
再加上他所謂的「丁字八式」中的「伏虎」
其實蘇老師的丁字八式就是金剛八式
內容一模一樣
只是蘇老師的伏虎手法較花俏

在晚輩眼中看來
有點螳螂拳的影子......

蘇老師是把金剛八式的伏虎和猛虎硬爬山結合在一起了
我是不知道蘇老師這樣做的用意為何。

我很贊同鄭老師的話
「絕招」簡單一點比較好

不過
假如以「連招」的角度來想
或許練是這樣練
打架時搞不好前面兩拳一肘沒出完敵人就被打趴了也說不定

要不然就是......
就像某位武字輩的老師跟晚輩說的
這一切都是宣傳吧......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12 17:13
對!
是很像。

如果都是宣傳的說法,
那蘇先生的演示就太隨性了,
文章千古事,還是嚴謹些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