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蘇先生六大開組手分析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7-16 01:06 編輯

第一開浮樓開之一
一、貼山靠圖照
圖1對峙
01DSC0357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對敵式:黑方採粧夫挑草紮式,或挑擔行走路式,
            (見蘇先生之第二開纏身開及第五開按挑開套路說明。)
           白方採三尖對。
圖2接手包括圖2、3、4
02DSC0358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兩人同時出手,
建議:黑方應直接跨右三才步走白方中門,雙手虎撲白方面部,則
        白方的左拳左上步自然破壞,同時逼白方右手上架,
        成左前弓步,右上架的逆身狀態。
        黑方雙手向下扒白方右上架手,身體旋轉一下,兩腳圓形交換。
        左腳向後退,右腳向前進,
        雙手向上一托,即入白方右脅肋處,這時黑方施展左貼山靠時會更有殺傷力,
        可瞬間致命。
        因為打擊這裏是「陰陽兩不接處」,及螳螂拳八不打中的「四不打兩肋太極」。
圖3
03DSC0366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白方上左步出左拳打擊黑方中上段位置。
黑方跨前腳用大履化開白方左拳,
建議:黑方如果決意採左右大履來接手,
        則黑方可以直接進左步走白方左手外門,
        雙手放在白方左拳外側一個大履化開,
        則白方雙手在黑方左側也同時無法攻擊黑方。
        黑方再一個進右捆步搶入白方下盤,也能一下子就作了一個右貼山靠,
        也能同時攻擊了白方的後椎處,附合黑方所提的歌訣原理。
        而且時間及步驟都上比較原組手快些。

圖4
04DSC0359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圖5得手
05DSC0368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白方續上右步右拳打擊黑方上段。
黑方進左步走入白方右外門,雙手上揚架開白方右拳。
這依舊是劉門八極拳六大開第一開中左右大履的接手招式。
圖6入手包括圖6、圖7
06DSC0369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黑方順利躲入白方右外門,令白方雙手皆無法攻擊黑方。
建議:黑方如果堅持採入白方右外門之法,如上。
         則左腳不要深入白方右外門過深,只要略為向白方前腳外側即可,
         那麼黑方的右腳上步便能鎖住白方前腳。
         如此一來黑方下盤鎖定白方下盤,而上半身依舊是可以打擊後椎,
         這樣的殺傷力比原組手強,可以兩面夾擊。

圖7
07DSC0361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黑方入身,重心交換完畢。

圖8
08DSC0362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黑方後腳收回身側,準備作了手動作,貼山靠。
完成前面歌訣所說的貼山靠是攻擊敵人後椎之意。
但這圖可以看出白方等著黑方貼山靠呢~~!
如果白方有反擊意願的話,
只要前腳進一步,一個轉身,左手肘就能後撞打擊黑方頭面部了。
圖9了手
09DSC0373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黑方右腳搶白方下盤,貼山靠撞飛白方。
圖10
10DSC0363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圖11
11DSC0375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圖12
12DSC0365_調整大小.jpg
2009-7-2 17:06


結論:
白方左步左拳後,再出右步右拳。

而黑方則是左步雙手履白方左拳後,再進左步上掛右拳,
最後進右步搶盤貼山靠。

如此黑方第一手是救急而已,
第二手才是攻擊手,而且同一左腳卻要連走兩次,
在時間上的掌握比較浪費時間,而且威力也很有限。

用貼山靠打後椎看似合理,
其實沒能夾擊的話,被靠者,搞不好也能反靠回來哦,
屆時誰靠誰,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貼山靠打後椎不及打脅肋高明。
故作了一些建議,
目前是文字說明而已。也許改日可以拍成圖照,分享各武友。

還有蘇先生這個組手用法基本上就是依著武壇劉門八極拳六大開套路上所演示的招式,

所以蘇先生的六大開的「第一開浮樓開」,名字雖然很新奇,
但實務上的套路招式內容還是不及劉門八極拳六大開好用。
算是標新立異意義多,在創新武學思想上價值不高。

即然這是蘇先生所強調為「六個丈八大槍開門技法」和其他派門的技法明顯不同。
牽強之下,只能作這麼思惟:
「浮」是拔跟,如貼山靠之前的雙纏手法,就能拔跟。見我演示圖。
「樓」就是「摟」,用來作穿山靠的引手法,把敵人的來勁先摟開,再穿入。
「開」就是「開門」敵人的意思。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7-6 13:06 編輯

我也提供一個2004年02月15日所拍的貼山靠組手
地點:歐吉書教練家客廳。
紅方:我。黑方:歐吉書教練。
圖1:對峙
DSCN3382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圖2
DSCN3400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黑方進右步打右拳攻擊紅方頭面部。
紅方以雙纏方式向上帶起一個圈,以化來勁。
圖3
DSCN3406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紅方雙手向下化,把黑方向前引進落空,成破勢之狀。
但得留意黑方放在頭面部的左手,很有威脅感。
圖4
DSCN3407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不論黑方左手是否上攻,紅方前手後招以破黑方體勢。
後腳前靠成踮步。
此時紅方下手不可放開黑方。
圖5
DSCN3408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紅方上下手向上下拔開,以拉開黑方中門,
令黑方無反擊能力。
圖6
DSCN3409_調整大小.JPG
2009-7-4 08:51

貼山靠以撞開黑方,看黑方右腳踝的變化,可知黑方無法消力。
成「三盤絞扣」之勢,見2009年六月份免費講座內容。

  六月份免費講座-台灣國術論壇2009/06/28國術格鬥系列講座  ... 2 3
  台灣國術論壇2009/06/28國術格鬥系列講座 紀實
        

這個組手放在2005年逸文版六大開第90頁中

第十九招  獅口單儀頂
圖1
調整大小 DSCN3910.JPG
2009-7-9 16:39

圖2
調整大小 DSCN3892.JPG
2009-7-9 16:38

圖3
調整大小 DSCN3893.JPG
2009-7-9 16:38

圖4
調整大小 DSCN3894.JPG
2009-7-9 16:38

圖5
調整大小 DSCN3895.JPG
2009-7-9 16:38

圖6
調整大小 DSCN3897.JPG
2009-7-9 16:38
        

這個組手放在2005年逸文版八極連環第42頁

第二例外門左頂心肘
圖1
重新曝光 DSCN1975.JPG
2009-7-9 16:46

圖2
重新曝光 DSCN1976.JPG
2009-7-9 16:46

圖3
重新曝光 DSCN1977.JPG
2009-7-9 16:46

圖4
重新曝光 DSCN1978.JPG
2009-7-9 16:46
        

這個組手放在2005年逸文版八極連環第63頁

第五手法:塌掌
第一例內門左頂心肘
圖1
重新曝光DSCN1311.JPG
2009-7-9 16:51

圖2
重新曝光DSCN1312.JPG
2009-7-9 16:51

圖3
重新曝光DSCN1313.JPG
2009-7-9 16:51

圖4
重新曝光DSCN1314.JPG
2009-7-9 16:51

圖5
重新曝光DSCN1315.JPG
2009-7-9 16:51

圖6
重新曝光DSCN1316.JPG
2009-7-9 16:51
        

這個組手放在2005年逸文版八極連環第83頁

第二例內門左頂心肘
圖1
重新曝光DSCN1178.JPG
2009-7-9 16:56

圖2
重新曝光DSCN1179.JPG
2009-7-9 16:56

圖3
重新曝光DSCN1180.JPG
2009-7-9 16:56

圖4
重新曝光DSCN1181.JPG
2009-7-9 16:56

圖5
重新曝光DSCN1182.JPG
2009-7-9 16:56
        
71# 朝烜1

做成連續圖,大家看看!
浮樓開之貼山靠.gif
2009-7-10 14:06

關於這個組手,個人有幾點想法

首先,就對峙體勢而言,蘇先生這體勢很特別,既非「三尖對」也非「蝟縮式」,與其師劉雲樵先生所說的八極拳制敵姿勢有出入(新潮社劉雲樵著八極拳一書p30)。相信蘇先生採這體勢應有他高明見解之處,不過個人認為若以此組手設計來看,在對峙後採大履接手,以此對敵體勢,要由側面再進前轉正面接手,在時間差方面可能會有所延誤,要與對手拼速度,倒不如其師所言的「三尖對」(意指鼻尖、指尖、足尖在一直線上,瞄準對方)好用。

第二,在圖三圖四接手部分,黑方以大履化開白方的左拳,看白方圖四體勢並未完全被破壞,且重心在前,一使足力借地,旱地行舟,交叉步右拳直上,此衝擊量應該不小,若是以黑方採取走白方右外門接手,個人看是蠻驚險的。

最後,在黑方入手後,令人不解的是白方(見圖七圖八),何以要一副等著被貼山靠的樣子呢?上、中、下盤皆無受制,重心仍維持住,隨便轉個身都好,應該就不會這麼飛出去了!
同意您的看法
        

蘇先生的第一開浮樓開之穿山靠組手示範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7-16 11:00 編輯

圖照
對峙圖
DSC0357-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15

建議黑方採三尖對或熊伸對敵式。
可以快速反應敵人之攻擊。
挑擔式,不是好對敵式。
圖1:接手
01DSC0383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二人同時行動。
建議:對戰最忌二人同時出手,建議敵動之前先出手,或敵動以後再出手。
         即武壇劉門八極拳劉雲樵大師於「擊其暮歸與新生」一節所言:
         「最不宜中途硬犯,直如二牛相鬥,力大者勝,如此,又何貴為習拳?」
圖2
02DSC0384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白方進左步左上段攻擊,
黑方來一個雙手大履,以接手。
建議:直接採用雙纏手法會更有效益。
         理由同前一組手分析。
         或先雙手虎撲以化解對手攻擊後,
         再接大履帶動對手身體,也是不錯的選項。
圖3
03DSC0385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4
04DSC0386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黑方已用大履化解白方攻擊,
建議:應立即把握機會下手搶進攻擊白方,如此白方必難招架。
        不應畫蛇添足,再用捨身步法,等待另一手之攻擊,
        白白損失一次漂亮的了手機會。
        作者如為示範完整接手手法,而讓過這次攻擊時機,
        那麼在接第二手時,也該是由下而上的雙纏手法會比較
        合乎流線力學,不好再由上而下的另一個大履接手法。
        下履不能拔跟,不易將人打飛的。
圖5捨身步法
05DSC0387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捨身步法,就蘇先生在六大開真藝中所強調的是李書文大師猛虎硬爬山的絕技。
而武壇劉門八極拳劉雲樵大師也認為這是傷人甚重的「如骨法」。
圖6
06DSC0388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由這張圖就可以看出黑方採用大履手法,是多麼的危險。
黑方雙腳平立一線,中門洞開對白方,而白方卻是弓步向前出右拳,
這時白方是反而完全掌握攻擊機會,一連發二拳,黑方很難應付的。
圖7
07DSC0389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由這圖可看出,黑方把白方右拳撥開時,自身體勢會先破壞。
白方顯然沒有把握這個重要機會攻擊,否則黑方當場被打飛。
圖8入手
08DSC0390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黑方好不容易右手入白方中門了。
但依舊是敵順我背之勢,不智之法。
圖9得手
09DSC0391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9和圖10 是黑方得手之圖,
黑方以穿山靠之法得手,
這個穿山靠在前面歌訣上是可以亂取三才位,也就是上中下三門,
此二圖中觀察出,黑方把白方打飛了,
但是穿山靠所用的攻擊部份是肩尖,
那麼由此二圖中您看出來黑方用何處打擊白方何處了呢?
圖10
10DSC0392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另黑方打飛白方時,
白方飛行方向是黑方右手臂之延長線,合理嗎?
建議:白方最好是向圖11中黑方身體前方倒,
         如此白方會腳上頭下,無法消力,最合乎效益及威力。

圖11
11DSC0393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12
12DSC0394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13
13DSC0395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14
14DSC0397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圖15
15DSC0399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09:58
        

蘇先生第一開之2穿山靠組手示範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7-16 11:40 編輯

這一招最為玄妙,
我自識再高,也不敢這樣入身攻擊白方,
不知黑方何以有這麼高的膽識,
匪夷所思?
圖1
01DSC0408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圖2
02DSC0409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圖3
03DSC0410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圖4
04DSC0411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黑方未能在前面幾圖中,把白方體勢重心完全破壞,
就在圖4入白方中門,膽識勇氣非比尋常,
您看這個白方會不會用右拳海k黑方的頭面部呢?

黑方整個身體鑽入的穿山靠和白方光是揮動手臂的左右手連拳間,誰出手會比較快,比較先打中對手呢?
圖5
05DSC0412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如果頭部沒有不小心相撞的話,這招的用法也很怪,
白方很容易破解黑方的攻擊的。
一是白方額頭部撞擊黑方面部以破勢。
二是白方直接把手臂圈過黑方頭頸部來一個摔法,也很有看頭。
三是白方直接把全身一沉,前腳回踩,後腳旋前,身體向左方旋轉。
   來一個入黑方中門的摔法也不錯。

總之黑方這個攻法,萬害其中,白方很容易取得主動攻擊的。
除非在前幾圖中,黑方已把白方的體勢完全破壞了,否則難得手。
在本圖例中,看不出來白方體勢已壞這一點。
圖6
06DSC0413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白方這個反應更絕,
左手臂被黑方一個穿山靠打飛了。
但是左手臂不會不小必勾住黑方的頭頸部嗎?
而且白方是前弓後箭重心壓在前的步法,黑方的穿山靠能拔跟兼打飛嗎?
那麼這麼穿山靠的威力要多巨大才成呀。
最少得超過白方的體重吧,更別說他把重心壓在前面呢~~!

圖7
07DSC0414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白方這麼飛出,當然不合理啦。
過我會建議在圖5時黑方雙手把住白方左手臂,由頭上方讓過,
令白方身體完全落在黑方身後,黑方等於鑽入白方左腋下脅肋旁,
此時黑方再以左手頂心肘打擊白方後椎處,
這裏才是蘇先生前節所言的貼山靠的正確時機,白方很容易致命。
因為此時的白方身體重心向前衝,不會跳離黑方的身體的,等於黑方緊挾白方頂背心。

圖8
08DSC0415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圖9
09DSC0406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圖10
10DSC0407_調整大小.jpg
2009-7-16 10:05
        
返回列表